近年來,“光觸媒”在中國市場逐漸升溫,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這個領域中來,但是由于這個陌生的領域對大多數人來說太不可思議了,很多人對納米光觸媒缺乏必要的了解。在納米時代這個巨大的商機面前,我們也發現有不少投機分子進入了這個領域,利用人們的不甚了解魚目混珠。 今天,小編就要帶大家來認識一下光觸媒,并闡述一下日本光觸媒與國產光觸媒相比的優勢。
首先,光觸媒起源于日本。1967年,當時還是東京大學研究生的藤島昭在一次試驗中對放入水中的氧化鈦單晶進行了紫外燈照射,結果發現水被分解成了氧和氫。對于苦苦尋找新能源的日本,乃至全世界來說這可是一個好消息。然而,可惜的是,這一反應中將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的效率太低了,以至于無法產生經濟性。但是,藤島昭隨后又發現二氧化硅在光的照射下,具有很強的氧化性和親水性,這使得其有著很好的抗菌、空氣凈化、水凈化、防污的能力。于是,作為新能源產生途徑的光觸媒沒有得到發展,但是在環境領域光觸媒的應用卻大放異彩。
其次,光觸媒*常用的主要原料為二氧化鈦(TiO2)。第一代的普通二氧化鈦(TiO2)需要在波長388nm(屬于紫外光)以下的光照下,才能起光催化作用。經過第二代,第三代的研制,已成功完成了納米尺寸的(TiO2)性能,它異于普通(TiO2)粒子,能在可見光范圍內產生很好的響應效果。優質二氧化鈦類光觸媒粒徑在10nm以下,同時通過貴金屬、過度金屬、稀土元素的摻雜改性,其在可見光范圍內響應且催化效率進一步增強。目前,日本產的光觸媒產品只需要普通光照便能發生光催化反應,而不局限于紫外線。所以光觸媒好與壞*根本的區別在于二氧化鈦的粒徑值和加入何種金屬離子的改性。目前國產的光觸媒很難做到納米級別,即使做到了也很少能加入有效的金屬離子進行改性。日本原裝進口的樹派光觸媒產品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日本作為*早研究光觸媒的國家,在技術上已經十分成熟,擁有許多國內還未能達到的專利技術。樹派光觸媒*主要的成分是粒徑達到5nm的優質二氧化鈦,并加入醫用級別的納米貴金屬離子,經過特殊的黏著和活化,在催化效率上大大超越國產光觸媒。我們拿一個*簡單的例子對比:在完全無光的情況下,普通光觸媒的光催化反應會停止,但樹派光觸媒在黑暗條件下光催化的減弱并不會影響其對有機物的降解,且樹派光觸媒在有光條件下所產生的次級生成物-氫氧自由基(·OH) 和氧負離子(·O2ˉ)在光線停止的情況下仍然存在,在無光照情況下繼續氧化分解有機物。
此外,樹派光觸媒在吸收特定波長的光波后,晶粒內部電子由價帶進入導帶,再轉移到晶粒表面,形成了能量極高的電子和空穴對。高能電子則與氧氣結合生成高活性的氧負離子(·O2ˉ)、帶正電的TiO2(h+)空穴與空氣中的水結合并取代水分子中的H+,在晶粒表面生成強氧化能力的氫氧自由基(·OH),所以說其自身只起催化作用,并不會在反應中被消耗掉。
- 136-2188-4928
- 在線咨詢
- 點擊留言
- 中國上?!らh行區